洪武二十六年,蓝玉以谋反坐罪,被株三族,此案牵连人数达1万5千之多,主犯蓝玉更是被剥皮实草,传示各地,为明史一大惨案,与胡惟庸谋反案并称为"胡蓝之狱"
蓝玉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妻弟,太子朱标的舅父。北征灭元,南下平寇,他都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他到底做了什么事儿,惹的朱元璋震怒,要下如此狠手呢?
小错不断,大错也犯,朱元璋对他又爱又恨
(资料图)
其实细翻他的履历,你会发现虽然蓝玉功勋卓著,但他是一个小错不断大错也犯的人,几乎每次立功的同时,都会犯浑做一些错事,朱元璋杀他并不是临时起意,可以说,在屠刀挥动之前,老朱已经忍了很久了。
蓝玉早年从军,归在常遇春账下,常遇春对这个有才能的亲戚很是欣赏,多次向朱元璋举荐他。
但那时候,明朝的悍将太多了,徐达、汤和、常遇春、冯胜,这些前辈们无论资质和能力都比他高一截,朱元璋虽也赏识提拔他,但并没有特别在意。
要强的蓝玉不承认自己比任何人差,于是,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他等到了让自己大放异彩的机会,朱元璋下令远征北元,蓝玉主动请缨,被授予右副将军的职位--给主帅冯胜打下手。
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此战中,蓝玉抢到了先锋,连夜率骑兵奔袭,冒雪攻取了庆州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仅此一役,蓝玉不费吹灰之力,全歼敌军,杀北元平章果来,收获大批俘虏。元太尉纳哈出无可奈何,只得率军投降。
紧接着,召降庆功宴上,蓝玉就犯了一个错误。
他看纳哈出衣着破陋,便脱下自己的战衣,让纳哈出穿上。可能刚开始,蓝玉是好意,但这种行为在纳哈出本人看来,是对失败者的嘲讽。
纳哈出果断拒绝了,于是就像如今酒局上常见的那套一样。他们之间起了争执。
争执结果:纳哈出摔杯,撒了蓝玉的酒;蓝玉手下暴怒,砍了纳哈出的肩。
眼看着一场胜利就要发展成兵变,还是主帅冯胜过来好言相劝,并向纳哈出部下讲明情况,才平息了这场意外。
这是一个小错误,并没有酿成大祸,但从中可以看出蓝玉轻率行事、骄狂傲物的性格。
次年,蓝玉就又立了一大功,他率军15万深入大漠腹地,乘夜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大破元军。此战俘获北元贵族公卿百余人、官属三千、民众八万、羊马无数,基本摧毁了敌人的官职体系,蓝玉终于名震天下。
胜利让蓝玉冲昏头脑,不世之功之后便是快速的陨落。
在归途中,蓝玉春风得意,看到元主的老婆有些姿色,便调戏侮辱她,元妃性情刚烈,自尽而死。
班师到喜峰关口时,守将没有及时开城门,蓝玉等的不耐烦了,派兵攻占关卡,强行破关而入。
这两件事让朱元璋大为恼火,他对这个能打仗也能闹事的将领又爱又恨。本来按照功绩应该授予他的"梁国公"也改成了"凉国公",一字之差,便为其之后的覆灭埋下伏笔。
铸成大错,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前面说过,朱元璋对蓝玉是又爱又恨。
爱的是他的将才,那是攻城拔寨的一柄利刃;恨的是他的骄横,谁知道哪天利刃会不会伤到自己呢?
现在,杀蓝玉,牵连一万五千人,是为收回军权。
四海之内,只有皇权能凌驾于一切之上!
于是,蓝玉就成了朱元璋杀鸡儆猴的政治牺牲品。
图片来自网络以及《朱元璋》剧照
文字参考资料:《明史》《明朝那些事》
捕鱼儿海大捷之后,威胁帝国的势力基本上被铲出了。将才无用,骄狂日彰,于是,皇上对蓝玉的爱意减少,恨意渐浓。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猛将亡。
这时蓝玉还不知收敛,于是,小错的不断积累,终于酿成大祸。
导火索
怒火中烧的朱元璋,考虑到赏罚分明的问题,还是准备授予蓝玉太子太傅这样的官职。
太子太傅,从一品官,作为太子的师傅,已位极人臣。
但蓝玉听说之后,表现得像吃错了药,他竟在众人面前大喊:"以我的功劳,难道不能当太师吗(我不堪太师耶)?"
太师,位列三师之首,正一品衔。蓝玉这是在居功邀位。
如果做到这种程度,朱元璋还能忍,他就不是朱元璋了。
联系到之前征讨北元时蓝玉犯下的错,以及平时锦衣卫搜集的他侵占民田、贪赃枉法、蓄养家奴义子的证据,皇上决定下手了。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震怒,下令将蓝玉逮捕。也不知是确有其事还是在狱中受了酷刑,蓝玉供词又揭发了定远侯王弼、鹤寿侯张翼等人的"谋逆罪证"。
此案逐渐蔓引株连,牵扯达万人,这些人死后,都被编入《逆臣录》当中。
公平点说,蓝玉虽然骄狂,但他还是没有谋反的条件的,而最后查出近两万人的同党,全部都谋逆,这里面肯定有不少冤死鬼。
所以,虽然蓝玉死的不冤,但这一事态的扩大,很有可能是朱元璋有意为之。
我们看一下蓝玉案发时间,1393年,很微妙,因为在这前一年的四月,太子朱标突然暴病而亡。朱元璋培养了多年的继任者就这么撒手人寰,他只得立朱标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皇孙年幼,怎么震慑住骄兵悍将,亲族勋贵呢? 只有把他们全清理干净了。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事实上,早在朱标在世的时候,他就曾劝过父亲不要妄杀大臣。
朱元璋没有说话,派人找了根带刺木棍让朱标握在手上。
太子又不是白痴,自然不答应。
哦,你这时候嫌有刺,不敢动手了是吧?老子抓给你看。
于是,朱元璋一手捋过木棍上的刺,拿着它对太子说道:"我杀人就是要替你拔掉这木棍上的刺!"
可以想象,太子死后,明太祖的杀气只会更重。
十几年前,杀胡惟庸,牵连三万人,是为收回相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