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苟春
(资料图片)
每逢端午,成都的马鞍东路总是热闹非凡。这里粽叶飘香,几十家店的粽子总是能吸引人驻足不前。
马鞍东路的粽子
马鞍东路的粽子
在这里,不少商家把包粽子的桌子支在了店门口,展叶、填料、包裹、绕线……动作行云流水,只要十多秒钟,一个又一个包好的粽子就滚进盆中。
今年端午节前夕,封面新闻记者再次走进这条被称为成都“粽子一条街”的马鞍东路,看看这里“90后”与粽子的故事。
摆摊成就“粽子一条街”
每年端午节,马鞍东路前来购买粽子的顾客总是络绎不绝。揽客声、交谈声充斥着整条街道,络绎不绝的顾客让这条街道显得格外拥挤。
马婆婆拿着一把扇子坐在竹椅上,偶尔和慕名而来的顾客聊聊天,空闲时望着店内忙碌的儿孙。这番景象和热闹的街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往年,马婆婆都会坐在树边包着成都特色的“尖尖粽子”。但今年她说,已经没有再包了,因为“(眼睛)看不到了”。
马婆婆今年98岁,本名周启玉,因为丈夫姓马,所以周围的人都叫她马婆婆。30多年前,为了补贴家用,马婆婆和几位邻居婆婆一起在这儿包起了粽子,做起了生意,没想到第一次出摊粽子就卖完了。
98岁的马婆婆
马婆婆和另外三位婆婆退休后,就在小区门口拿起簸箕摆摊,凭着自己的手艺开始卖粽子。随着生意渐好,这条街上卖粽子的“婆婆”们慢慢多了起来,“粽子一条街”在成都开始越来越有名气。
马婆婆包粽子。摄于2022年6月
如今30年过去了,马婆婆的粽子店越做越大,生意也越来越好,“粽子一条街”的名号也越来越响。
尽管已经98岁高龄,但只要聊起粽子,马婆婆就有说不完的话。偶尔会与慕名而来的人攀谈交流,偶尔也会教教街上的后辈们包粽子。
传承路上踏出创新步伐
在马婆婆粽子铺旁边不远处,就是陈女士家里的粽子铺。
“端午前后就是我们这条街最热闹的时候。”25岁的陈女士挂着收款二维码,招揽着来往购买粽子的顾客。
她身材高挑,衣着时髦,似乎与这条街的传统“风味”有些不同。交流后得知,陈女士是一名化妆师,每逢端午佳节,她便会回到自家的粽子铺帮忙。
“这是‘祖传’的生意,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家里就开始买粽子了。”陈女士说,家人最初在马鞍东路做早餐生意,在20多年之前也开始卖起了粽子。
陈女士回忆,小时候,她最喜欢的就是端午节,因为那会儿是这条街上最热闹的时候,街道两边都在卖粽子。
谈及“粽子一条街”这些年的变化,她说,相较于之前现在的粽子不仅口味增多了,外形也有了变化。“以前都是成都传统的‘尖尖粽子’,现在粽子的外形更倾向于嘉兴粽子。”
此外,近些年,有了更多商户和不少年轻人的加入,街上粽子的口味也越来越多。除开白味,以及传统的甜、咸味之外,还有海鲜鲍鱼粽、藤椒牛肉粽、火锅鲜肉粽……
如今,陈女士成了这里卖粽子最年轻的“90后”,和马婆婆这个实实在在的“90后”一起成就了如今的马鞍东路。
传承路上踏出创新步伐,这便是马鞍东路的“90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