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 > 正文

史前时代的儿童们,都玩些什么玩具?-天天精选

2023-06-02 03:02:16   来源:红星新闻  

在史前时代的考古发掘中,儿童的存在感是比较低的。在那个严酷的、缺衣少吃的古老时代里,他们跟随大人过着艰苦的生活,因为幼小而常常夭折。童年这个概念也是很晚才出现的,在史前时代,孩童只是人类的幼崽,被盼望着尽快长大,早日担负各项劳作。也正因为此,当考古学家们发现或辨别出:有些物件可能是史前时代孩童们的玩具时,这些来自远古的童趣闪光,显得分外珍贵,久久令人回味。在这个儿童节,让我们来看看,那些生活在好几千年前、甚至上万年前的史前时代的孩子们,留下了哪些属于他们的“童年回忆”。

《疯狂原始人》剧照

伊比利亚半岛的猫头鹰石板 从古至今都那么萌


【资料图】

在过去的将近一个世纪里,欧洲的考古学家们陆续从伊比利亚半岛(如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地)出土了上千块古老的石板。这些形状各异的石板上大多雕刻有线条组成的图案,所属年代大约在距今5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晚期。

为了解释这些图案,考古学家们也费尽了心思。此前多数观点都认为这些图案具有宗教色彩,描绘的是当时人们信仰的女神形象或部落图腾等等。

去年年底,一个全新的解释(配合一个别出心裁的调查实验)出炉:这些石板可能多半是当时孩童们的玩具,充当他们练习刻绘能力的画图板。

给猫头鹰石板插上羽毛(右)瞬间活灵活现

其中,一些用细细线条刻绘出的猫头鹰图案的石板,在马德里大学艺术史教授维克多·迪亚兹·努内兹的最新研究中,有了新的意义。

首先,这些石板并非是在诸如神庙或祭坛这样本身就有宗教寓意的地点出土的。它们很多都是在房屋遗址中发现,其背景是普通的生活场景。随后,作为对比,努内兹教授和他的团队从西班牙西南部的几所小学找了一批年龄在6~13岁的孩子作为志愿者,让他们在20分钟内随手画一只猫头鹰。

对比结果令他们感到满意。“5000年前的孩子们眼中的猫头鹰,和如今的孩子们别无二致。”努内兹说,“他们都画出了圆而大的眼睛、尖尖的鸟嘴、和羽毛上的花纹。”

现代儿童们笔下的猫头鹰

当然,要确切了解新石器时代的孩子们如何玩耍这些猫头鹰画板是不太可能了。但有一个可能性存在:这些石板上方都留有圆孔,专家们推测这些圆孔可能会用来插入真正的鸟羽,从而显得更加生动,让孩子们爱不释手。

除了用来玩耍之外,努内兹认为,当时的孩子们普遍地刻绘大量石板的行为,在族群中还有更深远和实用的意义——从小锻炼对付石器的手工能力,并愈加熟练地使用各种刻绘工具。“通过这种日常练习,在这方面格外有天赋的孩子们也会脱颖而出,渐渐成长为部落中的能工巧匠。”

精美的白垩石鼓和石球 寄托强大而永恒的情感

去年2月~7月,一场以英国巨石阵为主题的古代文物大展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展出的文物中有许多都是来自巨石阵周围景观的考古新发现。

其中最受瞩目的一件,便是首次展出的一副白垩石鼓以及与它配套的陶球和骨针,年代距今约5000年。考古专家们认为,这件文物是英国近百年来最重要的一件出土文物。它被命名为“伯顿·阿涅斯石鼓”。

这副白垩岩石鼓的装饰图案与巨石阵时期的艺术风格十分相似,而且是在埋葬了三个孩子的棺木中被发现。考古人员们猜测,这副石鼓应该是古代的雕塑艺术品,有着护身符的作用,用来陪葬那些早逝的孩童。

“这个发现非常令人感动。这些鼓所表达的情感是强大而永恒的。”展览策展人尼尔·威尔金表示。全球迄今只发现了四个(包括这一个)同类型的石鼓。

强大而永恒,并不意味着愉悦和温馨。

石鼓上面的3个孔洞

石鼓上有3个洞,专家们认为是代表那3个一起下葬的孩子,据仪器分析,年龄最大的孩子约12岁,另外两个约为3岁和5岁。从骨骸的姿势来看,最年长的孩子紧紧搂抱着两个年幼的儿童,似乎暗示这三个孩子直到躺进墓穴时依然有意识,但从姿势上看却并无挣扎之态,骨骸上也没有伤口。

专家们称这个场景“令人心碎”,但背后可能的原因,目前还无人能给出有力的解释。

西伯利亚猛犸象牙雕 冰天雪地里的童趣

马尔塔遗址墓葬中的手工小物件

事实上,对于史前时代孩子们到底玩什么,目前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们能做的也主要靠“猜”。年代太遥远,证据太稀疏。

正如伦敦大学知名人类学家、《人类成长:童年的进化》一书作者布伦娜·哈赛特所说的那样:史前时代的儿童玩具之所以遗存甚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们多半是用有机质材料制成的——麻绳、皮毛、木头。或许,他们平时真正玩得最多的,就是泥巴和沙土之类随手拿来的东西。

位于贝加尔湖西南岸的马尔塔(Mal’ta),是西伯利亚最著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其文化层年代在距今43000年~12000年左右。1928~1958年,在前苏联人类学家格拉西莫夫带领的考古挖掘中,从距今23000年~19000年的地层里陆续出土了13000多件石器以及猛犸象牙和骨头做的手工制品,其中有850多件猛犸象牙和骨雕尤为精美,堪称旧石器时代的艺术宝库。

马尔塔遗址及部分出土遗物

圣彼得堡国立理工大学教授柳德米拉·勒波娃认为:在这850多件象牙和骨雕中,至少有8件确定是属于儿童的,它们的共同特征则是:都经过了刻意的雕琢装饰,有穿孔可以固定在厚厚的衣物上,也方便随手把玩。

比如有一组小雕像,据勒波娃的分析,其形态惟妙惟肖地模仿了这片极寒之地的幼童们身着厚厚毛皮衣服并且戴着护头兜帽的样子。直到今天,这种保暖衣装依然是西伯利亚居民们的首选。

被视为模仿儿童造型的小雕像(左)

另外,在埋葬了某个3、4岁儿童的墓坑里,还出土了不少精致的小玩意:穿孔的珠子(应该是散落的项链)、飞鸟形状的吊坠、雕刻花纹的圆形小骨板、弧形象牙头箍……勒波娃指出,此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这些雕像主要作为护身符来随身携带。“但它们其实也反映了冰河时代的这一族群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体貌,是马尔塔居民对自身生活状态的艺术写照。”

因此她认为,这些大大小小的雕像和手工物件其实很“日常”,自然也可以作为孩子们的小玩具。毕竟,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这些裹得厚厚的儿童们可玩的东西不多。

从陶响球到石陀螺 中国史前儿童也很会玩

陶球

在中国的史前时代,目前从考古发现中已知最早的儿童玩具,是一种中空的陶制圆球。

这种类型的陶球,在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都有出土。这种圆球内部中空,可以放入小石粒,摇动时沙沙作响,堪称声响玩具的鼻祖。

当然也有说法认为,这是世界各地新石器时代先民们最常用的一种乐器。但毋庸置疑的是:后世不少声响玩具,是在陶响球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比如汉代的灰陶手铃、摇铃、唐代的褐釉瓷哨、宋代的磁州窑羊哨、核形哨及明代的靴子哨等。

宋代磁州窑羊哨

陀螺也是史前时期常见的一种玩具。在河姆渡、田螺山以及多处龙山文化遗址,先后出土过几十件5000年前的木制、陶质甚至石制陀螺,其构型与现代儿童玩耍的陀螺基本一致。

齐家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多年)的石陀螺

另外,在距今约7000~5300年的河姆渡遗址中,出土有造型朴拙的陶制小猪和木雕小鱼,陶猪6厘米长,木鱼8厘米长,据研究人员推测,可能是祭祀用的小道具,也可能是给儿童玩耍的玩具——这种“一物多用”的功能,与有关西伯利亚马尔塔遗址中那些象牙小雕像的猜想,可谓异曲同工。

除此之外,河姆渡遗址还出土过类似的小陶羊、小陶牛,以及迷你型的陶锅、陶盘之类,这些小玩意儿不仅造型鲜明,而且工艺水平很高,把它们凑在一起,俨然就是一套7000年前儿童玩过家家游戏时要用到的玩具组合。

小陶屋

甚至还有小房子——江苏邳州的大墩子遗址出土过一件约6000年前的迷你陶制小屋,小屋高约8厘米,方形尖顶造型,三面有窗一面有门,墙体上还刻画有狗的图案。有研究认为这个小屋和其他陶猪、陶狗等物件,在成为陪葬品之前,可能也曾是儿童的玩具。

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湖北石家河遗址出土的一个造型颇为抽象的小陶人上,还能看出按压的指纹痕迹——4000多年前随手捏出这个小泥人的,会是谁呢?

造型抽象的小陶人

还有一类被猜测为儿童益智类的玩具,也在史前时代曾出现:陕西姜寨遗址出土的陶制双联环,距今约6000年,其结构为两个粗粗的陶环套在一起,被视为后世“九连环”类益智玩具的“鼻祖”。

陶制双连环

著名秦汉史学家、《秦汉儿童的世界》作者王子今教授告诉记者,最近学界还有一个新的推测:从全国各处石器时期的遗址都有出土的一种圆形小陶片,据分析也有可能是史前时期儿童们的玩具。“玩法也很简单,就是把它们摞在一起,从一定距离之外,拿一个东西比如石头来击打,看谁丢得准,一击而中。”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吴岚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www.caikuang.dzwindows.com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